查看原文
其他

工资水平全国第七,过半教师为何仍不满意?| 一周精读 ​



1


工资水平全国第七

过半教师为何仍不满意?


教师工资福利的财政投入年年加大,但许多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仍显突出,教师群体满意度不达预期。
教师工资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排行倒数,已经上升到目前全国19大行业中的第7位。在教育部今年第四场教育金秋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披露了上述信息。
任友群同时表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而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50%。
尽管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教师“幸福感”似乎仍然难以达到预期。一份以全国7000余份教师问卷为样本的调查显示,国内东部、中部、西部、城区、镇区和乡村六个地域中,月工资“3000-5000元”的人数均占比最高。
此外,54.06%的教师“不满意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这种“不满意”从何而来?教师群体长久以来的待遇落差感,仅仅是因为“工资低”吗?


不患寡而患不均:县城教师“中部塌陷”
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哪些群体对自己的收入和待遇难以满意?县城教师当属其中之一。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在调研的18省、35县中,县城、镇、乡、村屯中学一级教师每月实发工资分别为3248.3、4344.2、4097.0、4155.2元;县城、镇、乡、村屯小学高级教师每月实发工资分别为3461.9、4317.9、4289.2、4511.1元。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告诉财新记者,县城教师的收入水平尽管在当地已经算得上不错,但教师工资的“城乡差距”,让不少县城教师意难平。
这种向上比不上城市教师待遇,向下比不上乡村教师待遇的“中部塌陷”状况,给县城教师的教学和工作心态带来了不小影响。 编制内外两重天:被忽视的新代课教师
与县城教师“中部塌陷”的不满相比,“新代课教师”群体在编制壁垒下“同工不同酬”的落差感同样强烈。
所谓“新代课教师”,即编外教师、临聘教师,基本具有教师资格证,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与在编教师持平。
然而,由于编制壁垒,新代课教师与在编教师工资差异显著。逾6成新代课教师工资不超过在编教师工资的80%,部分代课老师的工资甚至只有在编教师的30%左右。
“(聘任制教师)待遇在各方面不如在职在编的老师”,湖南省一位市级在编教师坦言,尽管有老师想先以聘任或代课教师身份在学校任职,再考取编制,但面临不确定的风险。


 对标公务员的尴尬
影响教师群体薪酬满意感的又一大因素,是迟迟未见改善的福利和津贴。
尽管《教师法》中曾提出要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从法律上给予教师待遇的保障。但具体落实到地方时,却常常大打折扣。
襄阳四中校长李静表示,十多年来,教师工资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但这三项津贴的标准却并未同步增长,而是延续十多年前的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表示,教师工资构成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教龄工资和特优津贴等,有的地方简单理解为教师基本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导致教师的津贴和奖金远不及当地公务员的标准。这也不时导致教师群体的不满。
在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挂钩的体制下,公办学校教师对于公务员的各种显性、隐性待遇变动都较为敏感。一些教师在访谈中反映,公务员有车补、餐补等,这些津补贴均未普及到教师。


无可否认,随着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与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教师群体的平均待遇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亦有专家呼吁,当前教师工资制度下,由于薪酬激励不足,学校自主性不高,单纯的“涨工资”已难以有效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多位专家强调,教师工资如何兼顾“公平”的补偿诉求与“效率”的奖惩需要,是解决教师的待遇落差感,同时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


来源:财新网《工资水平全国第七,过半教师为何仍不满意?


2


教育部:设班主任津贴,提高教龄津贴,增加教师编制供给……



9月3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介绍了教师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对教师编制、职称改革、工资待遇将迎来的新变化作了介绍。在第35个教师节之际,老师们将迎来的多项利好。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提出,基本工资调标向义务教育教师倾斜、生均拨款向师范专业倾斜;在编制上优先保障教师需要。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
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编制方面,具体有以下举措:
1.工资: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力争到2020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实教师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继续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2.编制:正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起草进一步创新挖潜加强中小学教职工队伍建设、完善编制管理等有关意见。主要考虑: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标准,并鼓励和支持地方可根据需要采取调高标准、核定周转编制等措施进一步增加编制供给。


二是及时动态调整编制。原则上我们鼓励以省为单位,每两年左右调整一次,市和县可以根据生源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同时,深化县管校聘改革。
三是统筹调剂存量资源。适当收回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部分空编,通过跨行业跨层级调剂、周转使用、合理配置,优先满足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3.职称:加快完成高等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和重点活动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弘扬新时代尊师风尚。主要活动有以下八项。
第一,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第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第三,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第四,新时代教师形象在线宣传。第五,乡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活动。第六,教师题材优秀影视片展播活动。第七,新时代教师好故事征集活动。第八,推广教师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教育部:设班主任津贴,提高教龄津贴,增加教师编制供给……》

3


高考等4类考试作弊属犯罪


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当中明确了《刑法》中对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最高“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具体解释。
哪些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2)中央和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3)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4)其他依照法律由中央或者地方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的国家考试。

《解释》明确了对组织考试作弊罪“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高考、研考、公务员录考作弊;导致考试推迟、取消或者启用备用试题;考试工作人员违背所承担的职责组织考试作弊的;组织考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弊的;组织三十人次以上作弊,以及提供作弊器材五十件以上的;违法所得三十万元以上的。


其中,凡是通过伪装以规避考场检查并可以发送、接收考试试题、答案的纽扣式数码相机等设备,均可以认定为“作弊器材”。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是组织作弊以及为他人实施组织考试作弊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只要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已经实际严重危害到考试秩序,即应当认定为犯罪既遂,作弊目的是否实现不应当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
《解释》还对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也设有两档法定刑,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另外,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构成代替考试罪,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该司法解释自2019年9月4日起施行。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两高发布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附全文)》

4


上海减负方案:开学两周内不得考试,鼓励实践性和跨学科作业


学首日,上市教委牵头出台了《本市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增效工作实施意见》和《上海市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措施》,并将于2019学年新学期开始施行。


给学生减负,不光要减作业量,更要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根据新规,新学期,市教委将加强作业统筹管理,包括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全过程管理和以年级组等为单位统筹各学科作业总量,有序安排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
同时,市级教研部门出台上海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相关业务指导意见,解决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实施中常见的问题。
新的管理措施还特别明确了在作业管理上的“底线”:
1.不得使用未经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布置作业;2.不得要求或组织学生购买未经国家或上海市审查通过的教学资料;3.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4.不得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5.杜绝要求家长代为评改作业;6.不使用侮辱、嘲讽言词或符号批改、反馈作业。
作业总量和质量控制之后,学生如何评价?对此,《意见》明确学校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不得举行考试、纸笔测试。具体实施见下图:

除学校作业,新实施意见明确: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备案制度建设,对开展“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加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培训机构,依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来源:第一教育《上海市教委敲黑板!作业不让家长改;三、四、五年级期末不再考英语……》

5


温儒敏教授给教师的3个读书建议



新学期,包括语文在内的三科统编教材开始在部分省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阅读?
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给出了3个读书建议:

1.备课先做“浸沉式”阅读


老师不读书,课怎么可能有温度?
老师备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浸沉式”阅读,即使是自己熟悉的作品,也要再次去读,进入其氛围境界,获取鲜活的感受。还要把自己也当作孩子,设想他们阅读这篇作品可能生发的想象与感觉。这是教学的“底子”,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这个“底子”。
读书太重要了。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校长的角度说,应该给老师留有读书的空间。教师培训的方式与内容也应更新,重视激发老师的读书兴趣、指导读书思考,要有措施鼓励和支持建立读书研修小组,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

2.少看微信多读书


“忙”似乎是所有人的普遍状态。但教书是要有心境的,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格外重要,而读书就是提升学养的主要途径。
老师必须具备一些媒体素养,尽量选择相对良性的信息渠道,适当减少信息量。
 在浮躁的“大气候”中,尽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办法就是沉下心来用传统的方式读书。读书可以让你适当超越过量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定力和眼光。良好的阅读品位和习惯,对于建构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至关重要的。

3.制定一份“私人书单”


读书要挤时间,还要有目标、计划和毅力,有适合自己的书单。
读书计划可以设计为三个圈。外 “圈”是通识的部分,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在二三年内能通读十来种就可以。中“圈”是与所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内“圈”是核心部分,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要培养保持兴趣的课题或者领域。
读书计划要系统,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时段内读完一些基本的书。书目不要定得太多太满,一定要保证能读完大部分。顺藤摸瓜,以概论带读基本的书。进入状态后,可以读一些深一点儿的书。
有追求的老师都不会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而读书无疑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特别是青年教师,经过三年、五年或者十年的读书充电,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专业爱好,持之以恒,必将“成正果”。在这种状态中,老师自己也会体会到成就感,同时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抵制职业倦怠。


来源 |中国教育报《温儒敏教授给教师的3个读书建议,送给新学期急需充电的你》

6
国家首个全面规范教育App的文件出台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教育APP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但一些APP也出现了有害信息传播、广告丛生等问题。该如何规范管理呢?9月5日上午,教育部解读8部门出台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
《意见》界定了教育App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教育App是以教职工、学生、家长为主要用户,以教育、学习为主要应用场景,服务于学校教学与管理、学生学习与生活以及家校互动等方面的App。

《意见》共20条,从4个方面提出了工作措施。
一明确准入程序,提高供给质量
从供给侧出发,对教育App提供者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备案制度;加强内容建设;规范数据管理;保障网络安全。
二压实主体责任,规范应用管理
从需求侧出发,压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App推荐、选用及运维中的责任:落实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开发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管理责任体系;建立推荐机制;健全选用机制,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选用教育App应征求师生、家长意见,并经领导班子集体决策。
规范进校合作,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推荐使用的教育App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促进整合共享,避免应用泛滥的问题。


三健全管理体系,促进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教育App的长效监管机制。
四加强支撑保障,确保落地见效。
从技术规范、信息素养、采购机制等方面,为引导规范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配套环境。
来源 | 微言教育《重磅!国家首个全面规范教育App的文件出台》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

2594889720@qq.com

 你可能会感兴趣 起底“学校后勤团队”,致敬校园内“只干活不露面”的人 美国观察:未来教师的七种角色及成长路径从两头受气到左右逢源,学校中层最该听的三个故事 
责编 | 张光
排版 | 刘双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